每種情況講完時,志愿者面前的電腦屏幕上就會出現(xiàn)一個小女孩的形象--安娜,這可以引起志愿者的注意。然后屏幕上就會將問題逐字呈現(xiàn)出來。當動詞“找”出現(xiàn)時,屏幕的左右上角將分別出現(xiàn)盒子和籃子。
安娜會在哪里找洋娃娃?
當盒子和籃子出現(xiàn)時,事先準備好的攝像機會開始記錄志愿者的眼動軌跡。所有目光停留時間超過100毫秒的點都會被記錄下來。
在出現(xiàn)情況一時,46名志愿者中的19名,第一反應是注視安娜放東西的籃子,而不是物品實際所在的盒子,表明這19個人在對他人的想法做出推測時,更多的是考慮他人所處的情境與接觸的信息。在這19名中,有13名是雙語者,經(jīng)過統(tǒng)計分析證明這種差異是顯著的。
Dr.M插句嘴:看到這里,想必各位媽媽都一頭霧水了,為什么說注視籃子的人考慮的是他人所處的情景呢?我們再認真看看情況一,安娜把洋娃娃放在籃子里就回家了。作為安娜,她不會知道自己的洋娃娃被利薩挪到了盒子里。因此,安娜會在籃子里找洋娃娃!
雖然最后回答的時候情況一的問題時,能準確說出“籃子”的人不只19人,但是眼神已經(jīng)出賣了這些人的心理,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正確答案的僅有19人。這個實驗表明,學習并掌握一門外語的人,在對他人進行理解時,不太容易出現(xiàn)“自我中心偏差”。也就是說,學外語的人能夠更容易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