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人兒為啥發(fā)飆?讀懂寶寶“生氣宣言”
編輯:xiangmengjie 出處: 媽媽網
【媽媽網特稿】不少爸媽感到頭疼:寶寶突然就不乖了,喜歡哭鬧喜歡撒嬌耍賴,甚至摔東西,這是怎么回事?不懂言語、還沒有行動能力的嬰兒會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,幼兒則因為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到位,會通過更多的行為來表達情緒,例如扔東西、耍賴、尖叫……而這些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,實際上都有著自己的含義。

  行為:亂抓亂摸耍賴

  潛臺詞:知道,我很難讓自己的手閑著---不抓東西不行的啦。我喜歡找東西來玩,我喜歡探索!如果你不讓我這樣做,我可要賴在地上!

  分析:對于孩子而言,世界是很神奇的,于是他們什么都想知道。他們觀察、他們嘗試、他們比較,在探索中自得其樂。他們東摸摸、西摸摸、什么都往嘴里塞,到稍微大一點了,就開始弄壞玩具,撕壞東西,會說話了就開始不停地問“為什么”。這都是由于好奇心的驅使,是要培養(yǎng)一個充滿創(chuàng)意和想象力的寶寶呢,還是要一個呆呆的、懶惰的寶寶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的引導,是否能夠提供一個讓寶寶探索認識世界的環(huán)境。爸媽們不要太過保護,也不要缺乏耐心。


東摸摸西摸摸是孩子探索世界最基本的做法

  行為:摔碗

  潛臺詞:我會喂自己吃飯,但得慢慢來,慢慢來!要是你命令道:“現(xiàn)在就吃完它。”或“快點吃!”我可要推掉碟子或杯子---噢,它們或許會自動滑落到地毯上!我是個好孩子,但如果你一臉不耐煩地催我,我會由好變壞!

  分析:孩子的能力有限,動作自然是會慢一些。很多父母都有“催促”孩子做事的習慣,通常由早至晚,由催促刷牙洗臉到穿衣服,催促做功課到不要看電視,由催促洗手吃飯到睡覺,一天下來這樣催來催去,少說也要催上二三十次,最終是大人孩子都煩。父母凡事催促,孩子習慣了,會以為不催就不要做,更壞的會以為所有事都是爸媽的責任。

  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