糯米又叫江米,因其香糯黏滑,常被用以制成風(fēng)味小吃,深受大家喜愛。糯米不僅美味可口,其實(shí)還有非常多的功效和作用呢。下面我們來盤點(diǎn)一下糯米的功效與作用!
1、有滋補(bǔ)作用
有補(bǔ)虛、補(bǔ)血、健脾暖胃、止汗等作用。
2、緩解脾胃虛寒
適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、食欲減少、泄瀉和氣虛引起的汗虛、氣短無力、妊娠腹墜脹,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。糯米、紅棗各適量,加水煮粥食,可用于胃寒痛、胃饋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的輔助治療。
3、緩解尿頻癥狀
糯米有收澀作用,對尿頻、自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。
4、有抗癌作用
糯米不但配藥物釀酒,而且可以和果品同釀。如“刺梨糯米酒”,常飲能防心血管疾病,抗癌。
5、幫助消化
糯米可以幫助消化,也有安神的作用,能夠緩解疲勞和頭昏眼花的癥狀,糯米的這些效果在做成醪糟酒釀以后更加突出,而且食用起來也更方便,不太受使用量的限制。
糯米營養(yǎng)豐富,含有蛋白質(zhì)、脂肪、糖類、鈣、磷、鐵、維生素B1、維生素B2、煙酸及多量淀粉等營養(yǎng)成分。下面我們來看看糯米的具體營養(yǎng)分析。
每100克糯米的營養(yǎng)成分:能量348千卡;蛋白質(zhì)7.3克;脂肪1克;碳水化合物78.3克;葉酸18.7微克;膳食纖維0.8克;硫胺素0.11毫克;核黃素0.04毫克;煙酸2.3毫克;維生素E1.29毫克;鈣26毫克;磷113毫克鉀137毫克;鈉1.5毫克;鎂49毫克;鐵1.4毫克;鋅1.54毫克;硒2.71微克;銅0.25毫克;錳1.54毫克。
糯米的主要功能是溫補(bǔ)脾胃,所以對中氣虛脾胃弱者有很好的補(bǔ)益作用。糯米與山藥熬粥,可強(qiáng)健脾胃加蓮子同熬,可溫中止瀉食欲不振的,可將糯米與豬肚同煮而食,方法是將糯米浸泡半小時后,裝到豬肚內(nèi),燉熟后吃肉喝湯,內(nèi)裝的糯米取出晾干,分次食用。糯米對于哮喘、支氣管炎等慢性病患者,恢復(fù)期的病人及體虛者,都是一種很好的營養(yǎng)食品。
糯米因其口感香糯粘滑,常被用以制成風(fēng)味小吃,如年糕、元宵、粽子等。那么我們來看看糯米一般都有哪些食用方法吧!
1、糯米糍
澄粉加入開水燙熟;用筷子順一個方向攪拌至水分被澄粉吸收;待溫度下降用手揉成團(tuán)備用;在溫水中加入25克砂糖溶解后加入糯米粉中;用筷子攪拌至水分被糯米粉吸收后加入橄欖油;加入圖3的澄粉團(tuán)一起和成一個大面團(tuán);醒10分鐘后取25克面團(tuán),用手壓扁包上豆沙餡兒。
2、鯽魚糯米粥
鯽魚1條,糯米60克。
鯽魚去鱗、腸肚,洗凈;糯米淘凈,一起入鍋加水同煮粥服食。
3、糯米藕片
大蓮藕2500克、糯米1000克,白糖、怡糖。
將藕去皮,在藕的頂端切開兩段,以便灌糯米。把糯米用水洗凈,浸漲,然后將糯米灌入藕的大段中,蓋上小段,用牙簽刺牢,放入桶中加清水500克放入白糖、怡糖,用猛火燒開,然后用文火慢煮,宜至藕熟起糖皮,然后切片裝盤淋上糖漿即可。
4、生炒糯米飯
食材:1杯長糯米、1根廣東臘腸、15克洋蔥、6朵水發(fā)香菇、10克水發(fā)蝦米、5克香蔥、5克香菜、2大匙生抽、0.25小匙黑胡椒粉、0.25小匙雞精、1大匙植物油、1小匙芝麻香油。
糯米先用冷水浸泡4小時,放入蒸鍋內(nèi),加蓋蒸30分鐘。香菇及蝦米先用冷水浸泡十分鐘,洗凈并重新用少量溫水浸泡約30分鐘(溫水留下備用)將洋蔥,臘腸及發(fā)好的香菇,蝦米切小塊,香蔥,香菜切碎。鍋內(nèi)熱植物油及芝麻香油,放入洋蔥碎小火炒至微焦。加入香菇,臘腸及蝦米炒出香味。加入蒸好的糯米飯,并倒入少量浸泡香菇的水。(分次加,不要讓米飯?zhí)洠⒚罪埑瓷⒑?,加入所有調(diào)味料及香蔥,香菜碎翻炒至米飯水份收干即可。
糯米是非常常見的大米之一,因?yàn)榕疵椎拿牢逗蜖I養(yǎng),有很多人都喜歡吃糯米制作的美食。一般的人群都是可以食用糯米的。而且特別適合以下幾種人群食用:
適宜體虛自汗、盜汗、多汗、血虛頭暈眼花、脾虛腹瀉之人食用。
適宜肺結(jié)核、神經(jīng)衰弱、病后產(chǎn)后之人食用。
假如出現(xiàn)上述兩種情況,不妨在家里多做幾次美味可口的糯米點(diǎn)心哦。這樣既可以解饞還對這些癥狀有幫助,真是一舉兩得呢。
糯米雖然營養(yǎng)豐富而且美味可以,但是也是有些人群不適合吃的呢。因?yàn)槲覀兌贾?,萬物都是矛盾的,有好的一面就有不好的一面,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。那么我們來看看哪些人不應(yīng)該多吃糯米吧。
1、老人、小孩、病人可以吃,但是慎用。
2、凡濕熱痰火偏盛之人忌食。
3、發(fā)熱、咳嗽痰黃、黃疸、腹脹之人忌食。
4、糖尿病患者不食或少食。
5、另外由于糯米極柔黏,難以消化,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。
6、體重過重、慢性病如腎臟病、高血壓的人要適可而止。